领导参阅增刊第8期
来源:太湖书院   日期:2020-07-27   浏览:2613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核心内容在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苏州入选的6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香山帮”是一个集木作、水作、泥作、砖雕、木雕、石雕等多种工艺的建筑工程群体,他们建造了北京故宫,修缮了布达拉宫等,足迹遍布全国走向世界,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苏州吴中区胥口一带正是“香山帮”的发源地。保护与传承好“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对打造苏州建筑业发展特色,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进一步发挥传统建筑技艺在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作用等意义重大。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关要求,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于2017年出台了《关于推进江苏传统建筑和园林营造技艺传承工程的实施意见》;近年来,苏州市政府、市住建局、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园林局、市文广旅局多部门在保护传承“香山帮”技艺、加快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苏州市政府早在2014年就发布了《关于保护传承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实施意见》,从多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切实推动香山帮营造技艺传承与发展;为了保护与传承“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古建园林文化创意集聚区“香山工坊”、“香山帮营造协会”等应运而生,在推介“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项目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创办香山帮工匠培训学校、创办古建专业杂志、与苏州农业学院联合组织工匠培训等方面做了较多工作,但“香山帮”的传承和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

比如后继乏人的困境。目前“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均70左右),江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均65岁以上),苏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均55岁以上),以及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0人(均50岁以上),共18人。从8090年代几百人的工匠队伍到现在还能做项目的工匠已不足50人。代表性传承人数量稀少,面临着失传危机。大部分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建筑业从事一线的技术人员大多年龄在55岁以上,新进入古建企业从事手工操作的技术人员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存在年龄断层,这样的年龄构成使“香山帮”的技艺传承面临极大的困境。比如匠师认定困境目前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非常高且名额极少,一般是要求技艺传承必须有谱系可查,没有谱系的工匠就无法得到认定。从地方上看,最近几年由于技能教育、代表性传承人评选、企业考核等工作分别归属人社局、文旅局、住建局等不同部门,政策的衔接往往会有遗漏,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认定制度。除了少数匠师被评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外,绝大多数匠师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定,社会地位仍然比较低。比如缺乏平台的困境目前,苏州拥有古建一级资质企业17家,二级资质企业58家,三级资质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有三万人左右。总的来说市场需要“香山帮”独特技艺的项目并不多,市场竞争激烈,古建筑企业参与现代建筑工程招投标存在低价竞争的现象,低价中标和目前的定额测算,均不能体现出技能水平与价值的关系,难以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影响传统技艺的承传和发展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如何保护、传承与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做好“香山帮”的传承和产业化发展,这一传统技艺资源也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为苏州的转型升级增添动力。根据初步调研,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抢救性挖掘“香山帮”资料及传承人,鼓励相关研究。研究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对“香山帮”传承人及营造技艺进行调查和记录,更大范围地对分散的技艺传人及其技艺进行挖掘、抢救、保护。除了文字、图纸、影像、模型等传统方式外,可以运用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等创新技术,对“香山帮”技艺进行活态化的展示,尽可能全面地挖掘和保存“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政府职能部门给予财政专项资金,鼓励高校、智库等研究机构对“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特征、内涵,传承人谱系,营造技艺活态传承的路径,香山帮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鼓励古建企业、香山帮营造协会及相关行业协会等开发“香山帮”文创产品,推动文创产业和非遗文化多元创新、融合发展。

二是增加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加大对传承人的支持力度。“香山帮”工种繁多,统称“八大作”(瓦作、土作、石作、木作、彩画作、油漆作、搭材作、裱糊作),目前苏州市拥有国家级、省、市、区各级传承人共18人,为数不多的代表性传承人远远不能胜任传承工作,要充分考虑“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特点,规范“香山帮”传承人及匠人的认定制度和补贴标准,建议在市级层面增加代表性传承人数量至10人,区级层面增加代表性传承人至20人,还可通过相关部门和专业行业协会共同命名认定一批“香山名匠”“香山工匠传承人”,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古建筑保护与修复工程项目招投标时予以优先考虑。完善和加强对“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认定和技术技能培训,开展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技能鉴定工作,可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持证人就业、工资水平核定、代表性传承人评定的重要参考。

三是进一步加大香山工匠人才培养,创新培养模式。“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多以家族式的形式进行,长期以来一直通过代代口传身教流传至今。应在继承和完善传统传承方式的同时发展新的传承方式,重塑和推广“师带徒”模式,进一步规范和发展现代学徒制,尽快制定一套科学的学徒培养计划和考核评价机制。同时,“孤立”的工匠人才一般来说是无法发挥作用的,工匠人才必须“配套成龙”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而,在工匠人才的队伍建设中,必须把建设优秀的工匠团队的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可以推广“营造技艺传承人领衔+专业工匠”的施工模式,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优秀工匠团队。鼓励和支持高校、智库、企业、专业行业协会等设立“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基地、实训基地等,广泛开展新时代的工匠人才培训。

四是建立香山帮工匠充分参与市场的平台。由于古建园林行业规模小、工艺难度大,是特殊专业技术工种,在建筑市场中如沧海一粟,香山帮工匠没有充分展示技艺的平台。通过多项措施、多种手段、多种模式的综合运用,努力搭建“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的创新发展平台,以项目为引领,加强“香山帮”工匠的竞争优势。由政府主导的项目中,“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作为特殊技艺项目,可以在工程备案时明确采用邀请招标、直接发包(单一来源评标)方式,让“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大师领衔,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到苏州的古城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去,充分体现“优质优价”原则,让他们的精湛技艺得以全面施展。同时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在保护传承“香山帮”技艺中的作用,可以由市住建局联合苏州市建筑行业协会和苏州市香山帮营造协会等专业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古建园林优质工程评选,每年提供一定数额的“姑苏杯”香山杯优质工程奖,专门来评选古建项目优质工程。

五是营造工匠文化,提升香山帮工匠的社会地位。公众对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存在价值认识不足、对从业人员的社会价值认同不够等问题,使这一传统技艺逐渐小众化甚至边缘化,不为大众所熟知。大部分“香山帮”工匠常常安于一隅,默默创作,知名度不高,许多能工巧匠被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中,出名的仅寥寥几人。要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通过宣传展示“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香山工匠的魅力。引导支持“香山帮”积极参加展会活动,能进一步提升“香山帮”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树立“香山帮”的品牌形象。在评选“五一劳动奖”“江苏工匠”“苏州工匠”等荣誉称号时给予“香山帮”工匠名额上的倾斜,营造浓厚的工匠文化氛围,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升工匠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年轻人认可工匠行业、积极投身工匠行业。